top of page

Glass Workcamp Lecture I

Longqu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JCU

2024年10月27日

玻璃工作营系列讲座第一期 | 乳浊玉华:古玻璃陶瓷中的中国材质气氛——周子正


2024年10月27日早上9:00,景德镇陶瓷大学龙泉研究院荣幸地邀请到玻璃艺术家周子正带来第一场玻璃工作营系列讲座——“乳浊玉华:古玻璃陶瓷中的中国材质气氛”。龙泉青瓷行业从业人员和丽水职业技术学院龙泉分院及龙泉青瓷宝剑技师学院师生等近40人参加了此次讲座。

在讲座的开始,周老师介绍了自己以往创作玻璃作品的经历,讲述了他如何在以往作品中运用不同的材料和工艺以及自己当时对作品创作的理解和思考。由于玻璃作品中通常含有大量的硅元素,其中有不少作品的材质感与陶瓷的质感有异曲同工之妙。周老师的作品中常常表现出“搭建”,“相遇”,“透明”,“江南文脉”和“东方宇宙观”等关键词,而这些艺术构想使得他常常会使用其他的材料进行创作,例如亚克力和陶瓷。

在讲座的后半部分,周老师首先阐释了讲座标题中‘材质’选词的含义。与‘材料’不同的是,材质一词包含了“物质”与“精神”两个维度,即制作艺术品和建筑物的“材料”和在意识形态和审美层次上的“质量”。材质的概念不仅引发了我们对材料选择标准和使用方式的思考,而且启发我们去挖掘材料所承载者的历史、文化和思想等含义。

随后,周老师从古代玻璃的溯源出发,介绍了中国玻璃的发展历史和传统工艺。与传统的西方教堂琉璃常常表达的信仰感应不同的是,早期中国传统玻璃的审美偏向于表达对玉石文化的崇尚。其中一项重要原因便是战国中晚期形成的铅钡玻璃体系。不同于西方的纳钙玻璃体系,这种造物方法使得当时的玻璃质感偏向乳浊化,玻璃制品也由此常常表现出一种温润感。玻璃在当时也因此常常被用于制作仪轨以模仿玉石的质感。

纵观中国玻璃的发展历史,在某一时刻,人们在玻璃生产中开始加入了杂志,这与先前崇尚提纯和臻于至善的传统审美背道而驰。在这一时刻后,艺术审美和实际生产产生了分歧。由此,周老师分享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艺术品的生产与反生产。最后,他将话题引回到讲座的核心。他鼓励在场的听众们在创作过程中深入思考思考跨越时间维度的材质文化,探索材料被赋予的精神内涵,让艺术在民族层面激发人们心中的共鸣。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kwMjU4ODUxMA==&mid=2247485136&idx=1&sn=4502ca217bc5bb19e3822d2f3b33e397&chksm=c0a277e1f7d5fef717fef384de558f2c19423ba5b39ab202060d8fe63d8853f46fcf96fb705a&token=55509071&lang=zh_CN#rd



bottom of page